类别:研发进展 发布时间:2025-08-03 浏览人次:
隔震技术介绍 本文源于上海大学隔震网,基于让广大读者更好了解隔震技术,将之copy至此。切勿乱传。谢谢配合。 前言: 我国地处全球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回顾过去的历史,地震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本网站希望能为人们提供一个了解隔震结构的平台,提供隔震理论与技术,以及实际工程应用等相关资料,并时刻关注隔震结构前沿发展,期望使人们对隔震建筑有全面的了解,以推动我国隔震建筑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隔震结构与普通结构建造成本比较: 相比于普通建筑结构,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物,尽管增加了隔震部分的成本,但可以使上部建筑的设防烈度降低了一度,从而减少了相关的成本。 隔震理论: 隔震结构基本信息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强烈地震,仅上个世纪的百年中,由地震引起的伤亡人数超过?5?万人的强震就多达近20次。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28分,在我国河北省北部工业重镇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强地震,中心区烈度达到11度。地震引起的死亡人数为242769,受伤人数达到164851,倒塌房屋总数近322万间。日本在经历了?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1923年l月17日,死亡100000人)仁后,对建筑物的抗震及防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然而在1995年1月17日凌晨5时46分,兵库县南部发生了强烈地震(死亡5500人,受伤人数约为35000人,全部损坏或部分损坏的房屋达?180000?户,1995年2月16日读卖新闻消息),造成巨大的人员和经济财产损失,对稳步发展的现代抗震结构提出了新的疑问。 ????????传统抗震结构地震反应的计算分析理论在经历了20世纪?20-30年代的静力计算理论,?40-50年代的反应谱计算理论后,于60年代又逐步过渡到动力分析理论方面。无可置疑的是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人类在抵抗地震这种突发自然灾害、保障人类生命安全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减少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方面可以认为是没有明显的进展,这一观点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事实上现代社会遭受地震灾害的损失远远大于1个世纪前。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地震持续20秒,每秒的损失达?100?亿美元。这样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基于传统建筑结构提出的抗震设计思想以“小震不坏、设防烈度可修、大震不倒”三水准为设防目标,建筑结构依靠结构的变形来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在结构遭遇到中、小型地震时,依靠结构吸收并消耗地震能量是可行的。然而,当建筑结构遭遇到大地震或特大罕遇地震时,完全依靠结构难BWIN以吸收并消耗巨大的地震能量。因此,虽然采用了严格的设计,在遇到超过规范设计要求的大地震或特大地震时仍无法确保结构安全,寻求有别于传统抗震体系的新体系成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目标。 ????????基础隔震结构体系通过设置隔震层,将结构分为上部结构、隔震层和下部结构三部分,地震能量经由下部结构传到隔震层,由隔震层的隔震装置吸收并消耗主要地震能量后,仅有少部分能量传到上部结构。隔震层的设置改变了上部结构的周期,降低了结构的地震反应,确保上部结构在大地震时仍可处于弹性状态,或保持在弹塑形变形状态的初期状态。 ???????美国Northridge大地震(1994年)和日本神户大地震(1995年)中地震区隔震建筑记录到的最大加速度反应表明:隔震结构顶层加速度反应峰值仅为非隔震结构的20%(隔震结构198Gal,非隔震结构965Gal)。这是世界上最早实测到的隔震和非隔震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反应对比纪录,证实了隔震结构体系是当前一种较为理想的减轻地震灾害的新型结构体系。 隔震结构与抗震结构 ????????建筑物的规模、重量、强度、坚固性与人体的大小、体重、柔韧性相比要大的多,这种由质量和刚度构成的安定的建筑保障了人类的日常生活空间。建筑物最重要的功能是能承受持续发挥作用的重量,但同时也要能抵挡频率较小的地震、台风等外界自然灾害。 ????????建筑物设计早期,设计尚处于静力设计阶段,此时尚无抗震结构这个说法,结构依靠的是自身刚度抵御外界水平和竖向荷载。所建成的结构都是所谓的“刚性结构体”。然而,静力理论设计的房屋在历史许多地震受到重大损失。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房屋层高的不断增大,人们开始考虑建筑抗震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强震仪的出现和结构动力特性的不断深入研究,提出了沿用至今乃至今后的“延性结构设计”。这种理论思想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结构体系的刚度,允许结构在中大震时发生变形,从而将地震能量以动能的形式耗散掉,从而保护建筑物不至于倒塌。因此,传统抗震设计基本要素中,首先是保证建筑物要能持续支持自身重量,其次是能够通过结构构件的强度和延性来吸收地震输入的能量。 ????????但是,抗震结构有着不可弥补的致命弱点:它虽然能在地震中不至于倒塌,但是它允许结构变形,甚至是严重破坏。因此,每当发生地震时,传统抗震结构通过混凝土裂缝以及钢筋屈服形式吸收地震能量,但多数情况下,建筑物内过大的加速度、速度和层间变形会使建筑物内部遭到毁灭性破坏,地震后存在较大残余变形,建筑物功能难以维持,震后维修费用大大增加。 ????????抗震结构在地震中的糟糕表现促使全世界人们不断思考,隔震结构体系从此应运而生。隔震结构的基本是通过在基础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使地震时上部结构与地基水平震动分离,从而保护上部结构。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多的是基础隔震建筑。通过在隔震层设置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隔震装置,其中隔震支座能够安定持续地支撑建筑物重量、追随建筑物的水平变形,并且具有适当的弹性恢复力,而阻尼器能够用于吸收地震输入能量。因此耳针结构是一种遵循并超越抗震设计思想的结构形式。当结构遭受罕遇地震时,作用于上部结构的水平力比一般结构要小的多。因此很容易对上部结构进行弹性设计。所以即使遭受罕遇大地震时,隔震结构也能维持上部结构的功能,确保建筑物内部财产不遭受损失,保障生命安全。 ??????BWIN?隔震结构抵御地震的强大能力已在日本、美国、中国等许多国家得到验证。隔震体系优良的抗震能力也表明,未来的结构抗震设计将是以隔震体系全面替代传统抗震体系而开展的。 隔震结构的发展 一、隔震技术的发展 ????????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隔震结构是一种有效抵抗地震的结构。早在?19?世纪,欧洲就已经萌发了基础隔震思想。但直至上世纪?70?年代,新西兰学者Robinson研发出铅芯橡胶支座后,基础隔震技术才开始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1969年,现代第一座隔震建筑出现在南斯拉夫,建筑结构为?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隔震装置采用天然橡胶支座。1970?年左右,法国在马赛兰蒙斯克镇建造了一幢?3?层教学楼,首次采用了叠层钢板橡胶支座隔震。1981年竣工的新西兰惠灵顿威廉克雷顿(William Clayton)大楼是世界上第一座使用铅芯橡胶支座的结构。1984年,美国加州福希尔司律师事务中心落成,这是美国第一座隔震建筑,也是世界上首次使用高阻尼橡胶支座隔震的建筑物。1984年,美国盐湖市政大厦采用隔震技术加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用基础隔震方法对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的工程,其中隔震系统采用铅芯橡胶支座。2003年落成的日本大阪楠叶塔楼城最高部分达到136.8m,是目前在建的应用基础隔震技术的最高建筑物。 ????????目前,日本、新西兰等多震国家在隔震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已取得了令人瞩日的成果,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日本是世界上最重视抗震设计的国家之一,在设计建筑时考虑的抗震等级要普遍高于美国和欧洲。自从1986年建成第一座大型现代隔震建筑后,日本的隔震建筑已经增加至1000栋左右,特别是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建筑隔震技术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广。隔震技术不仅应用于政府办公大楼和医院,而且越来越多的住宅建筑也开始考虑隔震技术。日本的隔震建筑主要是新建的建筑物、桥梁,隔震技术用于结构维修加固的情况较少。隔震装置多用夹层橡胶隔震垫。早期隔震系统是由天然橡胶支座加阻尼器或铅芯橡胶支座组成。近些年来,使用高阻尼天然橡胶支座的隔震建筑也越来越多。 ????????新西兰的隔震装置以铅芯橡胶支座为主,主要用于桥梁结构,也用于重要建筑物。1992年,新西兰学者合著了《工程隔震概率》,这是隔震领域内第一本较为系统而完整地介绍隔震技术在土水工程中应用的专著。 ????????在我国,70年代末和80年代前期,隔震技术开始受到关注,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滑移摩擦隔震体系上,这是由于当时滑移摩擦隔震元件的价格低,比较适合我国国情。80年代后期,我国学者开始重点关注橡胶支座隔震技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基金资助下,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周锡元和苏经宇、广州大学周福霖、华中科技大学唐家祥等学者为学术带头人,进行了橡胶隔震支座研制、隔震结构分析和设计方法、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橡胶支座产品性能检验、检测技术、施工技术等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工作。提出了橡胶支座隔震建筑的成套技术。90年代后,我国隔震研究趋于活跃。 ????????目前,我国许多研究人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隔震元件和隔震体系的大量研究工作。1980年,由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李立主持,在北京采用砂砾层隔震的方法建造了几座单层隔震房屋和北京中关村一幢?4层砖混房屋,这是我国最早的隔震建筑。1993年,由广州大学周福霖主持,在汕头市建成我国第一座夹层橡胶垫隔震房屋。1993年,由建筑科学研究院周锡元、王亚勇等主持,在新疆独山子建成我国第一座滑移板(聚四氟乙烯)隔震房屋。1994年,由华中理工大学唐家祥、刘再华主持,在安阳市建成我国第一座采用铅芯叠层橡胶隔垫的隔震房屋。至今,我国已建成隔震结构有几百栋,分布于北京、上海、新疆、河南、江西、广东等 20个省市,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地震设防区。 二、隔震理论的发展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不久,抗震设计迈出了第一步。抗震设计是在针对重力设计的结构中,增加抵抗地震的功能而开始的。在不断摸索一种能从根本上避免地震灾害的基础上,导致了隔震结构的实现。关东大地震后不久引入了震度法的概念,引发了是否提倡刚性结构的争论。震度法是指在重力和地震力的作用下,使建筑物的应力状态保持在弹性范围内的一种设计方法。这时,把地震施加在建筑物上的水平作用力,设定为建筑物重量的0.1倍。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以来的高速经济成长,促进了城市建筑高层化的发展,有关地震多发国家是否适合兴建高层建筑的争论引发了第二次刚柔之争。高层化会使建筑物的周期变长,与之成反比例作用于建筑物的震度也会明显减小,因此刚柔之争中柔性学说一方占了上风。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观测技术的充实,地震时建筑物的状况能够更详细地得到了解。短周期结构如果保持在弹性范围内,用震度来表示建筑物所产生的水平力不只是达到了0.2,甚至能达到1.0,以震度0.2的水平力设计的建筑物抵抗大地震时,必须具备相应的塑性变形能力。采用震度法的设计已经体现出了不完善之处。因此,如何使建筑物具有能量吸收能力成为了第三次刚柔之争的主题。 ????????第四次刚柔之争之后,隔震结构已经取得了抗震结构体系中的绝对地位。近年来,尝试追求更能发挥抗震功能的结构已成为一种潮流,这种结构被称为制震结构,可以说使隔震结构引发了对制震结构的追求。另外,抗震结构利用支撑重力的骨架来确保必要的强度和能量吸收能力,其原理很勉强,很难成为简洁单纯的结构。 ????????如果说抗震技术要实现质的飞跃还很困难,那么城市防灾就不能只依靠追求单个建筑的抗震性能来实现。但是,今后不可能将全部建筑都建成隔震结构。在隔震结构的优越性面前,抗震结构会自求转变,隔震结构也会随着适用例的增多而发生质的变化。总之,第五次刚柔之争围绕隔震结构的性能为中心展开,对抗震结构来说,将会是一场苦战,它将关系到抗震结构的命运。 橡胶隔震支座分类 ??隔震结构是一种将房屋部分作为上部结构,隔震层和地基作为下部结构的二重结构。隔震层由橡胶支座和阻尼器构成,橡胶支座构成了一个柔软的水平弹簧,阻尼器能够吸收地震输入的能量。上部结构的刚度比隔震层大很多,整个隔震结构形成了单质点振动系统。 ???????在我国,隔震结构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天然橡胶支座和铅芯橡胶支座,对于高阻尼支座和滑板(动)支座应用极少,主要是因为国内生产的这几种支座性能稍差。另外,滚动支座在我国隔震结构中尚无应用,这方面理论与技术的研发有待进一步完善。 隔震结构基础理论 隔震层的震动特性如下图 略 隔震系统滞回特性如下图 橡胶支座理论滞回性能为一直线,阻尼器表现为规则的双线性特性,其包围的面积即为阻尼器吸收地震的能量。隔震系统中隔震支座的作用是支持上部结构重量,提供水平变形能力,阻尼器的作用是限制隔震层产生过大位移,通过变形吸收地震能量。一般认为,隔震层水平刚度越小,隔震性能就越好。 隔震结构理论模拟效果 隔震层采用的模型如下图 隔震的地震反应如下图 隔震与非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对比如下图 隔震专著简介---《隔震结构设计》 ??日本在隔震建筑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隔震结构设计》一书由日本建筑学会编写,总结了日本近二十年来隔震结构理论与应用的发展,在日本受到广泛的好评,迄今已再版二次。该书内容广泛,涵盖了隔震理论、地震动输入、结构设计以及大量设计实例,深入浅出地反映了隔震结构从原理到设计一整套过程。鉴于国内隔震设计理论的欠缺性,刘文光与冯德民教授将此书引入国内,希望能带动国内隔震建筑持续快速地发展。 基础隔震技术简介 ????????隔震结构通过延长建筑的自振周期,遭遇大地震时,隔震结构整体缓慢晃动,基本不受地震破坏。 ????????关于基础隔震技术,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 基础隔震技术-特点 ? 基础隔震技术-工作性能 ? 基础隔震技术-适用性 ? 基础隔震技术-施工方法 基础隔震技术特点 ????????隔震结构通过在基础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使上部结构与地震动的水平震动分量绝缘。典型隔震结构如上图所示,隔震支座安放在柱下承台与桩基之间,承受所有竖向荷载,阻尼器置于隔震支座同一层。 ????????地震动时,隔震支座能安定持续地支承建筑物重量,追随建筑物的水平变形,并具有一定弹性恢复力,阻尼器跟随隔震支座共同变形,提供一定阻尼力,吸收地震动传递上来的大部分能量,保护上部结构的安全 基础隔震技术工作性能 ????????上方动画左侧显示的是传统结构地震动特点: 结构剧烈摇晃梁柱开裂,混凝土剥落墙面出现大量裂缝,严重时结构失稳倒塌;?????家具翻倒,电器毁坏;?????人极度惊慌,站立不稳,生命无法保证。 ????????上方动画右侧显示的是隔震结构地震动特点: ????地震动时,隔震层产生大变形,吸收地震动传至结构的大部分能量;?????上部结构缓慢平动;?????房屋结构基本不受损坏;?????室内家具轻微震动,吊灯轻微缓慢摆动;?????人无震感或有轻微震感。 ????????上方图像左侧显示的是非隔震医院: ?????手术终止,非固定仪器翻倒,精密仪器损坏;?????人员站立不稳;?????管道设施破坏,停水停电。 ????????上方图像右侧显示的是隔震医院: ?????手术照常进行,仪器不受影响;?????人员基本无震感;?????结构无损坏。 ? ?????传统抗震结构与隔震结构地震位移反应与层间剪力如上图所示。隔震结构的显著特点是结构变形集中在隔震层,上部结构层间相对位移十分小,剪力分布均匀。?????传统结构中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是地表加速的2-3倍。?????而美国Northbridge和日本兵库县地震强震观测表明,隔震结构上部结构加速度还不到地表加速度的1/3。 基础隔震技术适用性 ?????上图为隔震建筑高度发展情况,我
湖北襄阳东津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公开招聘2人(必考题)模拟卷及答案.docx
2025年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同步课件(湘教版)3.1.3简单的分段函数.pptx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
百度道客巴巴及豆丁文档资料汇集,全面优质,包括工作总结,调查报告,论文,试题,试卷,电子...
2025-08-03发布时间: 2017/5/2 20:20:34 发布人:厦减科技 ...
2025-08-03隔震技术介绍 本文源于上海大学隔震网,基于让广大读者更好了解隔震技术,将之copy至此。...
2025-08-03了解足够的防震减灾知识、灵敏的视觉、听觉等感知能力、准备必备的防震急救包,查字典板报网小...
2025-08-02地震是对人类最具威胁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那么你知道要如何预防地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预防地震 1、要避免地震...
2025-08-02现场安全评估是途过现场实地调查、分枂判断可能存在的风险种类収生风险的可能性、可能产生的后...
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