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行业报道 发布时间:2025-07-09 浏览人次: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带上,福建因特殊的地质构造与海域环境,长期面临地震灾害的严峻考验。福建省巨灾防范工程(以下简称“工程”)以前瞻性的系统思维,构建起“海洋与陆地协同、监测与防护并重、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地震安全防护网,作为全国首个将海洋地震监测、文化遗产保护与自然生态守护有机整合的系统工程,以具有区域特色的灾害防御范式为防震减灾事业贡献了“福建智慧”。
针对国内海洋地震装备检测领域的行业短板,福建省地震局以“提前谋划、精准调度”的理念全力推动项目实施,建成了由4个专业化实验室构成的海洋地震装备测试检测平台。平台配备了深海环境模拟系统,可精准复现深海海底温度、盐度与压力参数,实现对海洋装备耐压性能、深海环境适应性、仪器工作灵敏度和分辨率等核心指标的全维度测试。“过去国内无适合海洋装备的专业检测平台、租国外设备测试费用很高”,福建省海洋地震观测中心主任郑韶鹏介绍,“如今平台已完成三十多批次国产仪器装备的测试,产出专业检测报告,助力海洋装备的国产化进必赢中国程。”
立足福建依山傍海的地理特质,工程构建了区域特色的陆海空立体观测系统:陆上部署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便携式边坡雷达,空中部署无人机航磁观测系统、无人机InSAR、无人机激光雷达、无人机实时三维建模系统,海上部署实时三维全景成像声呐与无人船水下三维声呐,海底部署节点式海洋地震观测系统与流动海洋观测系统。漳州古雷节点式观测系统将台湾海峡地震预警首报时间从16.1秒缩短至12.3秒,实现了海域监测从单点到组网的跨越。 建成的海洋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中心,对海洋地震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为海洋地震灾害预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为提升抗震应急保障能力,实施省防震减灾中心全面升级改造工程,部署的一系列应急装备,将运行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不同品牌设备、多层级、跨网段、多源必赢中国视频进行有效融合,解决地震应急情境中多路视频源、跨网组会的技术难题,实现国、省、市多套系统的视频连通,打造集业务、值守、应急于一体的现代化平台。项目组成员们连续作战,加班加点,周末节假日仍在调试一体化业务平台,终将地震监测、防御等业务整合,实现部门信息互通与应急统一调度。电力改造小组更是轮班作业,按照一级用电单位要求完成双电源配置,提升防震减灾中心大楼不间断电力保障能力。“在应急期间,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信息互联互通更加高效了,实现了应急响应的统一指挥和调度。”福建省地震局信息中心高工王辉山说道。
历史上经历过大震考验的福建土楼不仅承载着家族聚居的生活记忆,更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制和文化内涵,成为古建筑结构的活标本。建成地震灾害综合评估系统,通过数值模拟、实时观测和地质构造模型分析,全面调查土楼结构、材料与工艺,评估不同震级下的位移响应BWIN、应力分布及能量耗散能力,精准识别薄弱点,为土楼定制加固方案,使其抗震能力显著提升。该系统不仅为土楼加固提供科学依据,还形成古建筑防震示范经验,通过游客参观传播防震知识,增强了公众对文化遗产地震保护的认知。
“让福建的绿水青山得以保护和延续,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意义。”项目组成员说。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多样,地质条件复杂。巨灾工程建成地震灾害防御系统,技术人员跋山涉水布设监测点,冒雨抢修传感器,实时采集地质数据,结合构造模型与风险区划,精准评估滑坡、崩塌等灾害隐患,为武夷山7000余种野生动植物筑牢安全屏障,守护着这片独特生态系统的延续传承。
从大洋深处的监测平台到土楼屋檐的传感器,从应急指挥中心的智能系统到武夷山巅的监测仪,福建地震人用智慧与汗水编织了科技防灾的安全网,守护着每一个山海晨昏。这项融合创新与民生的工程,是应对地震的“科技盾牌”,为守护八闽大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可持续的技术保障。
我国的公路隧道大量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2008年5月12日前尚未经受过破坏性地震...
2025-07-096月1日17时00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按规定启动III级应急响应,指导灾区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应急评估等工...
2025-07-09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了各领域重大改革任务,34次提及金融、13次提及保险。近期...
2025-07-09建筑隔震减震技术是有效提升建筑抗震性能的关键手段,能显著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损害,对保障...
2025-07-09是一种大型的主动减震,适用于地处震动环境复杂的大型设备。与传统的被动减震相比,主动减震应...
2025-07-09防震、抗震、减震和隔震是地震工程中常用的四种技术,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也有区别。下...
2025-07-09